俯視這個寧靜的村莊,成片成林的綠樹盡收眼底,海棠大道像一條腰帶穿梭其中,村舍整齊分布兩旁,像鑲嵌的明珠。誰曾想到,7年前,這里是武漢新洲區(qū)陽邏街有名的臟亂差“落后村”?如今,在“紅色引擎工程”“三鄉(xiāng)工程”的推動實施下,落后村舊貌換新顏,成為希望滿滿的“幸福村”。
7年來,海棠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由5000元以下上漲到10000元以上;村容村貌由早些年挖塘建渠堆滿渣土到如今綠化面積達650畝;村民們在精神風貌上也由以前的愛打麻將變成了跳舞唱歌愛運動……
海棠村是如何成功變形的?
以前是個“落后村”
經濟落后環(huán)境落后
2月6日,天空放晴,新洲區(qū)陽邏街海棠村的村委會喜氣融融,全村66名70歲以上的老年人笑逐顏開,每個人領到了500元慰問金。72歲的村民陳富英贊不絕口:“他回鄉(xiāng)這7年,每年過年我們都能拿到紅包,真的很幸福。”她口中提到的“他”是該村52歲的愛心企業(yè)家韓加勤,扶助老人的紅包都是他自掏腰包。
陽邏街調研員黃昌義介紹,海棠村是個有七八百名村民的行政村,2003年支援國家建設,村子整體搬遷到位于新洲倒水河附近的位置。當時干群關系嚴重對立,村里經濟落后、環(huán)境落后,久而久之就成了“落后村”。2011年9月,在村民聯名舉薦下,老家在海棠村、已是三家企業(yè)董事長的韓加勤毅然回村擔任支書,帶領村民們走上富裕路。
現在村民富起來了
人均年收入上萬元
萬事開頭難。韓加勤回鄉(xiāng)*天,帶來10萬元,捐給了附近一所小學,因為村里的幾十名孩子每天要到9公里之外的陽邏就讀幼兒園。不多久,以他所辦企業(yè)命名的搏力幼兒園也在這里落了戶。
接下來,韓加勤著手在*脫貧和鄉(xiāng)村振興上下功夫。“我們村是建筑之鄉(xiāng),50%的年輕人都有一技之長,會泥工、木工、電焊工等工種,這部分人我們鼓勵進城務工。村里有六七百畝魚塘,水產資源豐富,我們鼓勵剩余的勞動力進行水產養(yǎng)殖。”
“韓加勤回鄉(xiāng)7年,做了很多村民盼望做的事。”該村村委會黨支部副書記韓光榮介紹,除了針對不同勞動力的特征進行脫貧致富,還進行了承包責任制,將荒山分片到戶,實現了村民增收,目前人均年收入達萬元以上。
翻天覆地變化大
外遷村民紛紛返回
“村子越變越美了,我們生活在這里也越來越開心,生活一年比一年好。”76歲的陶金壽老人耳聰目明,對于海棠村翻天覆地的變化,他豎起了大拇指。
對比過去,他說,路不好燈也黑,街道上垃圾如山都沒人管。村民們情愿在外面租房子都不肯回鄉(xiāng)。“現在大不一樣了,農村像城市,韓加勤回鄉(xiāng)修了橋、裝了路燈。”去年10月,韓加勤號召在外打工人員,投資20萬元修建了一條長600米寬6米的柏油馬路——海棠大道,還裝上了36盞街燈,海棠村亮起來了。村莊面貌煥然一新,不少以前遷去城關的村民紛紛回到村里,還建了不少房子,為鄉(xiāng)村注入了鮮活的生氣。
“8年沒交的魚塘管理費也理順了,多年沒修的隔河渡水的便民橋也修好了。”干群關系混亂時期,魚塘管理費一直難以收取。陶金壽老人記憶深刻的是,韓加勤回鄉(xiāng)后,他80多歲的老父親帶頭做表率,主動繳納了魚塘管理費。“先交錢后養(yǎng)魚,他們家以身作則給全村定下了規(guī)矩。”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宜居
去年投入百萬修路綠化
早些年倒水河附近挖塘建渠,村子里到處堆滿了渣土,雜草叢生。2005年起,韓加勤回到老家將荒地承包下來種樹。但是一路荊棘,過程并不順利。他連續(xù)5年嘗試了意楊、刺槐等樹種,無一存活,“土壤沙化嚴重,根本無法直接種樹。”為了讓荒山披綠衣,他只能從改變土壤性質著手,不斷施肥翻新土壤,又修建了兩座抽水泵引水,僅這項工程就花費300多萬元。
土壤得到根本改變后,韓加勤將600畝荒地,劃分出果樹林、鄉(xiāng)土樹林、觀賞樹林、苗圃林。
“你看,這片樹林全部栽的是桂花樹,樹種都是我從外地買來的。等開花后,我考慮修建桌椅,讓村民們在這里下棋喝茶聊天。”韓加勤興奮地指著村委會門口的樹林,他說只要有土的地方,都種上樹。
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,優(yōu)美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就是村莊*的優(yōu)勢。海棠村2017年共投入100多萬元用于修路、栽樹和綠化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
相關新聞更多
新聞關鍵字: 三鄉(xiāng)工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