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春三月,茶香撲鼻。行走在百丈潭藥姑山野茶基地里,放眼望去,梯田形的茶園像綿延綠浪,緩緩向遠處延伸。在滿山蒼翠之間,幾十名采茶工正采摘野生春茶。“這些茶樹生命力比較強,大的有三四米多高,采摘出來的茶葉非常好!我們在這里幫忙割草、采茶,一年能掙七八千塊錢。”一位茶農興奮地說。
這片茶山基地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時期開墾種植的,之前由于各種原因成為了無人管、無人育、無人要的荒蕪茶園。“兩年前,百丈潭茶業(yè)公司在這里搞野茶開發(fā),變廢為寶,為老百姓帶來好處。”大坪鄉(xiāng)楊部村吳金龍老人說。以往,像他這樣的留守老人,只能種些田地,靠天吃飯,生活比較困難。如今在野茶基地干活,一年能增加近萬元的收入,生活顯得寬裕多了。
茶園主人、通城縣百丈潭茶業(yè)公司經(jīng)理汪國富告訴記者,2016年,該公司相中藥姑山得天獨厚的地理環(huán)境,對山中荒廢的老茶園進行開發(fā)和保護,發(fā)展特色野生茶。野茶基地建成后,不僅讓荒廢的茶園重獲新生,還通過引導當?shù)刎毨舻揭安杌卮蚬?chuàng)收,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。如今,百丈潭茶業(yè)擁有500畝藥姑山野茶基地,年產值可達200萬元,帶動貧困戶30戶50余人。
據(jù)了解,在2012年7月,華中師范大學植物學教授劉勝祥一行在通城普查農業(yè)野生植物資源時,就在藥姑山、黃龍山等地發(fā)現(xiàn)了野生茶林分布。其中以藥姑山分布比較集中,核心面積約500畝,為通城縣群體品種。專家分析,通城藥姑山自元代以來就有瑤族人居住,喜歡飲茶的瑤族人在此栽培的茶林極有可能是清代茶業(yè)復興時留存至今的栽培型野生茶。經(jīng)湖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檢測,藥姑山野茶的理化指標含量接近國家野茶標準,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。
“藥姑山為通城幕阜山余脈,優(yōu)越的自然條件和獨特的氣候保證了茶葉的綠色和原生態(tài),無農殘、無化肥的生長加上傳統(tǒng)自然的加工方式,創(chuàng)造了百丈潭野茶產品的獨特野味。‘野’是野茶的特色,‘野味’則是野茶的精華,而這種野茶的特色和精華是人工種植茶所不能媲美的。相比人工種植的茶葉,它沒有任何污染,是*的綠色食品。如果合理利用,是山區(qū)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,也是一個很好的收入來源。”通城縣特產局局長廖象文說。
目前,野茶已成為百丈潭茶業(yè)中的特色品牌,通城縣野生茶科學研究所也在百丈潭茶業(yè)公司成立。
農業(yè)網(wǎng)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