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55歲的楊建新在家和熟人閑聊起了*近的豬價。今年“雙搶”過后,這個“農機大戶”就沒有那么忙了,喂豬、養(yǎng)魚、種菜等,成了他打發(fā)時間的方式。說起他的致富經,還得從40年前他買回的*臺拖拉機開始。
1979年,當時16歲的楊建新懷揣著從親戚那里借來的2000多元錢,與哥哥走上兩個小時的路,來到位于九總大埠橋的湘潭縣農機公司。“那時沒有樣機,都是對照(拖拉機)手冊,先開票再訂機。”*終,他從僅有的兩款機子中選擇了一款“九江”牌的臥式拖拉機。
20多天后,貨到了,楊建新著實高興了一陣,當時全鄉(xiāng)擁有拖拉機的也就五六戶人家。楊建新所在的長城鄉(xiāng)上新村董家組地處偏遠山坳,上世紀80年代前,當地人到外面進豬飼料、打米等都靠舊式獨輪土車運輸,上山下坡要走三四公里路,很不方便。這臺拖拉機,為他帶來了“*桶金”。
1984年,逐漸認識到農業(yè)機械化優(yōu)點的楊建新,又添置了一臺犁田機。當其他人還在用牛犁田時,他已經從傳統(tǒng)的耕作習慣中解放出來,有了更多時間從事其他經營。他家每年出欄100多頭生豬,為方便加工豬飼料,他又花4000多元添置了一臺粉碎機,附近村民都到他家加工豬飼料。為了灌溉家里的幾畝桂花樹苗,他還買回了多臺抽水泵。
2003年“雙搶”前,楊建新買了*臺收割機。自己駕駛,請人裝袋,在長城鄉(xiāng)承包了500多畝稻田的收割任務。“每年僅機收的利潤就有5萬多元。”說起農業(yè)機械化帶來的好處,楊建新笑得合不攏嘴。
如今,楊建新家的農機多達近十種,犁田機、收割機、蒲滾船、抽水機、農用車、拖拉機等一應俱全,價值達到五六十萬元,他也成為全鄉(xiāng)個人擁有農機具品種、數量*多者,并在2011年獲評湘潭市“十佳農機作業(yè)示范戶”稱號。
從*臺拖拉機到現今成套的農業(yè)機械化設備,楊建新對農機有著不同一般人的感情。妻子為此“埋怨”他對農機著了魔,“每次從砂子嶺農機機電大市場經過,他都要進去看好久,詢問各種農業(yè)機械的性能、價格等。”在楊建新看來,改革開放40年,現在的農機不但品種更多了,質量也越來越好了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
相關新聞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