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迎著清晨*縷霞光,江蘇艾津農業(yè)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魯平、杭林已從宿舍出發(fā),步履匆匆地走在六合區(qū)橫梁街道三友湖畔機耕路上,趕往一公里外的“愛情草莓園”。他們要在露水蒸發(fā)前查看草莓生長情況和相關試驗結果。
走進草莓園,猶如從寒冬臘月邁入暖春時節(jié)。兩人脫去厚厚的棉衣,穿上白大褂,立即投入緊張的工作中。“露水蒸發(fā)前,棚內濕度大,病害容易發(fā)生。”魯平一邊小心翼翼地翻看枝葉,一邊說,由于前期預防管理得當,目前沒發(fā)現(xiàn)病蟲害。
眼下,正值白草莓秧苗初花期。兩人拿著紙和筆,記錄每顆白草莓秧苗的花枝數(shù)、級數(shù),為接下來的打花提供翔實的數(shù)據(jù)支撐。不知不覺一個小時過去了,魯平、杭林正在忙碌時,遠在40公里之外的葛俊杰也已拾掇停當,準備從家中出發(fā)。這時,一條提醒信息從他的手機上彈出:“光照強度已達14000勒克斯”。輕點手機,通過物聯(lián)網系統(tǒng),人在家中的葛俊杰已將大棚內膜打開,以降低棚內濕度。
葛俊杰、魯平、杭林分別是甘肅農業(yè)大學植保專業(yè)、安徽農業(yè)大學作物專業(yè)、揚州大學栽培專業(yè)碩士研究生,負責“愛情草莓園”7畝多草莓的種植與管理,葛俊杰是團隊負責人。“這里*便宜的草莓88元/斤,白草莓更貴,一顆就要30元。雖然價格是普通草莓的4—5倍,但根本不愁銷,大部分是游客慕名前來采摘。”公司副總經理王光說。
堪稱“天價”卻依然暢銷的草莓是怎么種出來的?葛俊杰揭開其中奧秘——草莓秧苗生長在周邊沒有工業(yè)區(qū)的環(huán)境;碩士團隊全天候陪伴成長,周末、節(jié)假日也要輪流值班,提供“保姆式”服務,讓秧苗吃上“營養(yǎng)餐”、喝到“純凈水”。
記者看到,這里的草莓秧苗不是種在土壤里,而是種在由草炭、蛭石和珍珠巖構成的基質里,一顆顆紅彤彤的草莓掛在枝頭,發(fā)出誘人的甜香,惹人垂涎欲滴。“即使在育苗階段,我們也是在基質中進行的,讓秧苗遠離土壤病菌,減少病蟲害發(fā)生風險,從而減少用藥。”葛俊杰說,秧苗“餓”了,物聯(lián)網設備會及時輸送精心配制的營養(yǎng)液,不使用化肥、激素;“渴”了,純水設備會及時輸送經反滲透膜層層過濾后的純凈水,不使用未經處理的水;“病”了,量身定制植保方案,而不是大劑量用藥……如此種種,就是讓秧苗健康成長,結出安全美味的草莓。
上個月,全球領先的檢驗、鑒定、測試和認證機構——瑞士通用公證行(SGS)對“愛情草莓園”里的草莓,進行533項藥劑殘留、5項重金屬殘留檢測,全部零檢出。然而,葛俊杰和團隊成員并沒有就此滿足,正在研究草莓白粉病、灰霉病的有效治理方法。“雖然草莓白粉病、灰霉病治理有現(xiàn)成的研究成果,但每個區(qū)域甚至每個大棚里的情況都是不同的,這需要我們深度試驗,因地制宜篩選藥劑,更好地控制用藥,守護草莓質量安全。”葛俊杰說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