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藍是春秋季為數(shù)不多的蔬菜之一,而且經濟實惠。然而甘藍在生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病害,導致甘藍減產。下面介紹甘藍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害。
1、甘藍黑腐病
甘藍黑腐病主要發(fā)生在結球甘藍、球莖甘藍、抱子甘藍、菜花等甘藍類蔬菜,在肥水管理不當、植株徒長、早衰等不利條件都可引起黑腐病,它主要危害葉片、球莖、葉球。
1.1發(fā)病癥狀
癥狀主要表現(xiàn)在葉片染病時,病菌會從水孔侵入,多從葉緣開始發(fā)生,葉緣呈“V”字形病斑,在病斑周圍常具有黃色暈圈,葉片上有不規(guī)則的淡褐色病斑,病斑會逐步蔓延擴大致使周圍組織變黃枯死;病葉上的病菌由葉部導管傳導到莖部的導管上,再從莖部導管向上、下發(fā)展,引起植株萎蔫,同時維管束變黑腐爛。環(huán)境干燥時,葉片病斑干而脆,但沒有臭味,濕度大時,病部腐爛。
1.2發(fā)病原因
該病主要是由甘藍黑腐黃單胞桿菌Xa侵染所致。病菌在種子或在病殘體內存留在土壤中或在種株上越冬。如果播下帶病的種子很可能被害而不能出苗,即使出苗后,病菌也會從幼苗子葉葉緣水孔侵入,會引起幼苗發(fā)病死亡。病殘體上的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年以上。田間傳播病菌的載體主要是農事操作、雨水、病株、肥料、灌溉水、昆蟲等。病菌從蟲傷口或從葉緣的水孔侵入,上下蔓延,造成系統(tǒng)性侵染。此外,帶菌的糞肥,也可傳播病菌。
1.3綜合防治措施
提倡以農業(yè)防治為主,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性防治措施。
1.3.1農業(yè)預防為主。一是采取與非十字花科蔬菜實行3年以上輪作。二是整地選地時避免過崗過澇地塊,適時播種。三是采用無病土育苗,以保證苗健無病。四是在無病區(qū)留種或無病株上采種,可從源頭上減少菌源。五是播種前可用72%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浸種或50℃溫水浸種20min,種子處理后清水漂洗3-5次,晾干后待播,或用種子重量0.5%的50%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處理。六是加強田間管理,及時追肥,防止早衰。預防菜青蟲等發(fā)生,以減少蟲口數(shù)量,減少病菌侵染。發(fā)現(xiàn)病株立即拔除,收獲后應清潔田園,減少病菌越冬數(shù)量。
1.3.2適當藥劑防治。發(fā)病初期及時用藥防治,可用72%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或新植霉素2000倍液,或77%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-600倍液[3-5],或30%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-600倍液,或50%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200-1500倍液,每隔5-7d噴藥1次,交替用藥,連續(xù)噴3-4次。注意重點噴灑病株基部及近地表處。噴藥時,主要噴植株中下部或灌根,必要時噴施、淋施和灌根相結合。
2、甘藍黑斑病
高溫、多雨、肥料不足、生長衰弱或管理不力等不利于植株生長的條件下都易發(fā)甘藍黑斑病。黑斑病主要危害葉片,也可危害葉柄、花梗和種莢。
2.1發(fā)病癥狀
癥狀主要表現(xiàn)在外葉或外層葉球上發(fā)病,起初是黑色小斑點,直徑3-7cm,同心輪紋不顯著。溫度高時,多呈黑褐色圓形斑,病斑擴大到直徑5-20mm。輪紋不明顯,并伴有黃色暈環(huán),濕度大時病斑產生黑色霉狀物。嚴重時,葉上多個病斑匯合成大斑,致使葉片變黃干枯,濕度大時造成葉腐。葉柄染病病斑多呈縱條形,同時也伴有黑色霉狀物。采種株發(fā)病時,種莢上多為黑褐色梭形病斑,結實很少、種子瘦癟,并帶有病菌的分生孢子的霉狀物。
2.2發(fā)病原因
該病主要是由蕓苔鏈格孢菌侵染所致。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留種株、土壤、種子表面、病殘體上越冬。成為第2年的初侵染源,越冬病菌翌年產生分生孢子侵染危害。發(fā)病后,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,重復侵染,使病害擴大蔓延。溫度在17℃,相對濕度在75%-85%*有利于病菌侵染發(fā)病。
2.3綜合防治措施
主要采取農業(yè)防治和藥劑預防相結合的措施進行防治。
2.3.1加強農業(yè)防治。一是采取與非十字花科蔬菜實行2年以上輪作,確保相同病菌侵染。二是強化種子消毒。將種子用50℃溫水浸種25-30min,再用50%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消毒,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.4%。三是測土配方施肥,注意氮、磷、鉀元素的有效利用,增強菜株的抗病力。四是采用高壟栽培,提高吸熱和保墑能力。五是清潔田園,雨后排水。
2.3.2適時藥劑防治。發(fā)病初期用64%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-600倍液,或40%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,或80%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或50%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-1500倍液,或50%利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,每隔1周噴藥1次,連續(xù)防治2-3次。為保證防治效果,可加入蕓苔素內酯調節(jié)劑,可省藥,達到減藥不減效果。